只有一张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19-02-28 02:31:5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只有一张阅读答案

【篇一:人物传记:《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阅读与答案】

>张昌华

富有诗人气质的陈寅恪,本是一个纯正的学人。他学问广博、精深,在宗教、史学、语言、人类学、校勘学、文学上的建树颇高,尤以中古史的研究卓尔不群。

②1902年,十三岁的陈寅恪随兄陈衡恪留学日本,后赴美在哈佛学习梵文、巴黎文,1921年又赴德国,在柏林大学研究院研究梵文和其他东方古文字学。旨趣在以求知识为职志。他留学十多年却没有获得博士学位。1925年,吴宓拟请陈寅恪为国学研究院教授。清华校长曹云祥问梁启超:他是哪一国的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曹云祥又问:他都有些什么著作?梁答:也没有什么著作。曹听罢摇头表示为难。梁启超有点生气地说:我梁某人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嘛,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寅恪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梁启超列举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名教授对陈寅恪的推誉之词。曹云祥同意了。

③1926年,陈寅恪执教于清华国学研究院。他上课喜欢用布包装着相关书籍资料,一进课堂便将布包摊在讲台上。异趣所在是他备有一黄一黑两只布包,凡上佛经文学、禅宗文学必用黄布包,讲授其他课程则用黑的。陈寅恪冬日喜欢穿长袍马褂,因体弱,有时严寒还加上件皮袍。凡引征重要文句或参考书目,他都亲自抄在黑板上。擦黑板本是脏活,学生要代劳,可他一概谢绝。讲课讲到入神处,往往闭目而谈如入禅境,直至下课铃响,也不介意。他倘有新的论文发表,必将单行本分给每个同学研读。他上课从不点名,也不小考。他不欣赏问答式的笔试,倡导学生提问题、有创新,以期对史识有新理解、新发现。

他是一位怪人。国文考试加试还是科举时代的方式——对对子,以此测试学生的读书博寡、语汇丰富与否及音韵学、逻辑学。此举虽招致毁誉参半,但寓意甚深,可测试作者的联想力和美感力以及表现文学的天才和造诣,而修辞的程度更可以从这里流露出来。他既开风气也为师,一面向学生提示可走的新路,一面指导学生如何去做。出于他的声望,北大的学生为不失名师的教诲也来清华园听课。那时陈寅恪不过三十多岁,还是单身汉。虽已被人称为教授的教授,但他每周还要花两天时间进城跟人学西夏文和蒙古文。他的勤奋令学生们脸红,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勤勉精神。

陈寅恪也不乏幽默。研究院导师梁启超、王国维曾是帝师,他便送学生们一副对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罗家伦出任清华校长时,送陈寅恪一本他编的《科学与玄学》,陈回赠一副对联:不通家法科学玄学,语无伦次中文西文。横批是儒将风流。罗问作何解,他解释说:你在北伐中官拜少将,不是儒将吗?又讨了个漂亮的太太,正是风流。这两副对联被传诵一时。

陈寅恪与王国维私交甚笃。1927年,王国维于昆明湖自沉。在向静安先生遗体告别时,研究院的学生们在先,行的是三鞠躬,而陈寅恪行三跪九叩大礼。他送挽联,撰《王观堂先生挽词》,赋诗言哀。次年,他又应研究院众学生之请为王观堂先生撰写碑铭,于碑文中阐发观堂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心曲。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陈寅恪一家在香港,食品奇缺,没有吃的。一位日本学者写信给日军军部希望不要为难他。军部行文给香港司令部,司令部派宪兵送去好多袋面粉,陈寅恪与夫人坚拒,不吃嗟来之食,面临行将饿毙,也不为五斗米折腰。

⑧1945年,季羡林留德已经十年,正准备回国,听说陈寅恪在伦敦治疗目疾,便写信向他汇报学习情况。陈寅恪本不了解季的学业,一听说季的指导老师瓦尔德施米特竟是自己的同学,且季的师祖便是自己的导师,他马上复长函鼓励季羡林,并热情把他推荐给胡适,使季羡林一帆风顺地到北大当了教授。后来陈寅恪读了季羡林的论文《浮屠与佛》大加赞赏,

推荐给《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使季羡林一登龙门,身价百倍

胡适曾说: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傅斯年也说过: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更有人在谈及他的受世之尊之地位时说: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虽已被人称为教授的教授,但陈寅恪每周还要花两天时间进城跟人学西夏文和蒙古文,这充分体现了他在治学上孜孜以求的勤勉精神,并想以此激发学生。

b.陈寅恪在清华国学研究院教学时采用的国文考试加试方式——对对子,以及在王国维去世时行三跪九叩大礼,都说明他的治学与人格深受传统文化精神的浸淫。

c.梁启超认为自己虽然著作等身,可在治学的境界上依然无法与陈寅恪相提并论,这其实是襄助陈寅恪顺利执教清华的过谦之辞,并非诚心之言。

d.作者引用傅斯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这句话,对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一代学术大师陈寅恪的至高成就进行了褒扬。

e.文章灵活地运用语言、肖像、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从不同角度塑造了陈寅恪特立独行的学者形象。

2)在本文第二段中,作者记述梁启超和曹云祥之间的对话,有什么作用?(6)

3)你印象中的陈寅恪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本文简要概括。(6)

4)你如何理解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这句话?它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感受。(8)

1bd(答b3分,答d2分,答a1分;答ce不给分。c梁并非过谦之辞;e心理描写说法不当;a激发学生并非陈有意为之)

2这段对话交代了陈留学归来却没有学位和著作而得以执教名校清华的原委;学术大师梁启超对初出茅庐的陈寅恪的极力推荐,从侧面突出了陈寅恪治学的严谨和学养的深厚;梁启超的评价也为作者在后文进一步凸显陈寅恪的治学境界和学术成就做出了铺垫。(每点2分)

3陈寅恪富有诗人气质,笃志为学,学问广博、精深,是一个纯正的学者;陈寅恪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在教学中勤勉认真,身体力行,堪称学生的楷模;陈寅恪在治学上善开风气之新,将传统方法与现代精神融会贯通,可谓独树一帜;陈寅恪为人多情重义,乐于助人,对友朋的感念追怀情真意切,对后学的奖掖提携不遗余力;陈寅恪为人幽默风趣,自有雅量高致;陈寅恪具有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国难当头,即使身处困境依然不改其高风亮节。(任意写出3点得全分,每少一点扣2分,扣完为止)

4】理解:作为二十世纪中国屈指可数的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一代学术大师,陈寅恪在治学上善开风气之新,将传统方法与现代精神融会

贯通,在文史研究领域创造出至高的成就和辉煌的业绩。(2分)陈寅恪一生秉承着发扬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生信念,潜心治学,不求显达,身处困厄始终不改其高风亮节。陈寅恪的家学渊源,自身的资质、修养和学力,以及他所生活的时代大环境,也是形成他独一无二的重要原因。(2分)这些特质,在现代中国,不但是其同时代人难以企及的,也是后来者难以超越的。(1分)

启示:以陈寅恪作为为人治学的楷模,摆脱功利的心态和浮躁的作风,志存高远,学求博深,继承并光大中国的文化传统,使中国学术的血脉得以承传,使中国学人的风尚得以延续,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3分)(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篇二:《只有一个地球》阅读及答案】

ass=txt>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 森林资源 生物资源 、大气资源,

来是可以不断再生, 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1、给文中空白的地方加上适当的标点符号。(2分)

2、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2分) 3、你是怎么理解文中划线的句子的?(2分)

答:本来即原来。这句话的意思是资源在合理利用、积极保护的情况下应该能够再生,长期为人类贡献。本来一词点明了这些资源原来是可以再生的,但人类无节制开采和破坏却改变了它。 4、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你能举个例子来说明吗?

现在的工厂只为了自己挣钱长期把没经过处理过的工业废水直接排放到河流里,使河流变黑、变臭了,鱼儿死掉了 人们没法到河流里去游泳了。

二、阅读《只有一个地球 》回答问题。

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

薄的水蓝色纱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但是,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它是一个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千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拿矿物质资源来说,它(不是)上帝

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人类资源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

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 破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乱用 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一系列

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有人会说,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那里有数不清的星球,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

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别的星球上去。 不错,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设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

但是,即使这些设想能实现,也是遥远的事情。再说,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

1、用“”为文中的字选择正确读音或词语。

2字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 c ,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部。的解释

有(1)赏给、给予;(2)敬词 恩赐一词的解释应选(1

3、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1分)

随便(随意 保护( 毁坏 吝啬(慷慨 将来(本来 自私

(无私)无限(有限)伟大(渺小)

4b)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地球的赞美。

、比喻b、拟人c、排比

5、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到文中的括号里。(2分)

不是??而是?? 甚至 不但???? 6、第三自然段中列举的可再生资源包括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

源。(2分) 7、文中划“ ”的比喻句,把地球 比作 扁舟 2分)

8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

威胁。结合本课及你课外收集到的资料,你想对我们人类说点什么呢?(3分)

只有一个地球,地球的公民们,快醒悟过来吧!从保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一山一

水做起,行动起来,让我们一起保护我们生活的大家园——地球!

9、这个片段运用了(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等说明方法说明自然资源

是有限的。(3分) 10、画__的句子运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说明(除了地球不能找到第

二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11、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人为的破坏给你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2分) 乱砍滥伐导致我们这里经常浸水,生活很不方便,周围的空气污染使我得了过敏性鼻炎。 12、地球在宇航员的眼中是这样的: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

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13、地球给我们的印象是美丽壮观、和蔼可亲(2分) 14、划“ ”的句子用了 作比较 、打比方、 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 地球对于人类而言是多么的珍贵,人类应该珍惜和保护地球。 15、划“ ”的句子用了 拟人、 比喻 的修辞手法,将地球比作母亲 摇篮 ,形象生动地说明了 地球是人类及万物生存繁衍的地方。

三、阅读《只有一个地球 》回答问题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

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但是,( 因为)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

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 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

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1再生的意思是 重新生长 不能再生的的原因是人类随意毁坏自然

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 本来强调了 这些资源原先的可再生性,突出了现在的不可再生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 科学性、严谨性。

2、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3、从加点的词语你体会到了什么? 答:体会到人类不珍惜地球资源,不注意保护地球,会酿出生态灾难,威胁人类的生存。

4、读完这段文字,你想到了什么?

答:如果人类不珍惜地球资源,不注意保护地球,会酿出生态灾难,威胁人类的生存。我们要珍惜地球资源,保护地球。

【篇三:《只是一个普通人》阅读附答案】

雪中踽踽独行。 2)一

对年轻的夫妇谈笑风生,抱着满怀的圣诞礼物,他们没有注意到那位老妇人。一位母亲领着

两个孩子,在前往孩子祖母家的路上匆匆走过,他们也没注意到老妇人。一位牧师右手拿着

《圣经》神气十足地走过去,像一个全副武装的基督战士。然而,他的思维定格在神圣的事

情上,并没有留意到她。 3)如果这些人注意一下,他们就会发现那个老妇人没有穿鞋,

光着脚走在冰天雪地里。她双手紧紧地攥着没有纽扣、破旧不堪的外套衣领,抵御寒风。 4

到了汽车站,她停了下来,弓腰驼背,红蓝相间的围巾裹在头上。她在等候去市中心的公交

车。一位绅士拿着一个看起来挺重要的公文包,在她边上等车,不敢靠得太近。毕竟,她可

能会有某种传染病。一个十几岁模样的女孩也在等车,她看了好几次老妇人的脚,但什么也

没有说。 5)公交车来了,老妇人慢吞吞地、费劲地上了车,坐在司机身后靠边的座位上。

绅士和女孩都冲到了车尾。与老妇人坐在一起的男人坐立不安,抚弄着大拇指。 6)一个

小男孩指着那个老妇人说:快看呀,妈妈,那个老奶奶光着脚!”尴尬的母亲把他的手拽了

下来说:不要指着别人,蕾德鲁!那样不礼貌。接着,她的目光投向了窗外。她肯定有成

年的子女,一位穿着皮大衣的女士说,她的孩子们该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她有一种道

德优越感,因为她把自己的母亲照顾得很好。一位老师坐在汽车的中部,扶着她膝上的礼物

袋,对坐在她旁边的朋友说:难道我们交的税还不够处理这种情况吗?”“人们应该学会存

钱。如果她在年轻的时候存了钱,现在就不会受苦了,这是她自己的错。一个衣着得体的年

轻大学生补充说。 7)所有人都露出了满意的微笑,因为他们都发表了如此精辟的分析。

8)这些同胞对人漠不关心的态度,引起了一位善良商人的反感,他从钱包里取出一张崭新

20美元钞票,走过过道,上前塞进老妇人颤巍巍、满是皱纹的手中。拿着,夫人,给

买双鞋。老妇人点点头作为答谢。商人大踏步地走回自己的座住,对自己十分满意——因为

他不是一个光说不做的人。 9)到了下一站,一个年轻人上了车。他穿着一件厚重的蓝夹

克,脖子上还围着一条围巾,灰色的羊毛帽罩住了耳朵。一根线在他的帽子下绕着一直到耳

朵里,与一个随身听连着,他的身体随着只有他自己能听到的音乐摇摆。付过车费后,他一

屁股坐在一个靠过道的座位上,正好与老妇人斜对角。 10)但当年轻人瞥见老妇人光着的

双脚时,他身体立刻停止了晃动,一下子僵住了。他的目光从老妇人那里移到了自己的脚上,

他穿着一双崭新的、昂贵的名牌运动鞋。年轻弯下腰,开始解他的鞋带。他脱掉了他抢眼的

新鞋子,又脱掉了袜子,然后在老妇人面蹲了下来。夫人,他说,我看见您没穿鞋,那就

把我的鞋给您吧。慢慢地,轻轻地,他双手抬起老妇人那长着厚茧的双脚,把自己的鞋袜给

老妇人穿上。老妇人使劲地点点头表示感谢。 11)汽车到了下一站。年轻人下了车,光

着脚走在雪地里。乘客都涌到窗前,看看他光脚艰难地在雪地里走远。 12他是谁?

一个人问道。 13他一定是一位先知。一个人说。他一定是个圣人,另一个人说。

一定是位天使。又有一人说。 14)但那个指过老妇人的小男孩说:不,妈妈,我看得

很清楚,他只是一个普通人。” 1.阅读选文后,补全故事情节。(1_________________

2)老妇人乘车,众人反感漠视。(3_________________ 4)年轻人

赤脚下车,众人揣测赞叹。 2.选文第(1)段画线句子是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选

文第(9)段画线句子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4.你觉得小伙子普通吗?为

什么?参考答案:1.(1)老妇人赤脚走在雪中,无人注意 3 年轻人脱下鞋袜,给老妇

人穿上。 2.是(环境)描写,作用是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时间、天气);衬托(突出、烘

托)老妇人赤脚在雪中行走的艰难(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3.是( 肖像 )描写,

作用是突出天气的寒冷,为下文年轻人将鞋袜脱给老妇人作铺垫。 4.回答普通

普通都可以,只要言之成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f9f787b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1f.html

《只有一张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