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案导入

发布时间:2019-02-25 20:11:0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初中语文教案导入

【篇一:初中语文教案模板】

一. 课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

2

3

4

5

【篇二: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的导入方法】

龙源期刊网 .cn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的导入方法

作者:师秀英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导入;方法

俗话说得好: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场白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师生就能很快进入角色,顺利地开展教学。有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就能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优化课堂教学。如何在新课开始几分钟就把学生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和程序中去,让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感觉,调动起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求知欲,导入新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那么,如何导入一篇新课呢?下面是笔者归纳的几种方法:

1 开门见山导入法

目标展示法,要求学生在有限的45分钟内能够正确、完整地掌握一项重点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明确课文重点、确定目标。一进课堂,可直奔主题。讲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开始把课题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析题:题目交代了几个地点?学生会很快找到答案:两个地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之后继续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地点告诉我们什么信息?…………”揭示的是作者记叙两个地点的生活。待学生分析出来后就可以顺势引入:童年是记忆中最美好的画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将与鲁迅一起重温童年的生活。现在同学们速读课文,思考鲁迅先生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态度是什么呢?试着用一个字概括。直截了当,直切主题,是一种很好的导入方法

2 直观形象导入法

在导入新课时利用幻灯片、录音等现代教学手段,借助歌曲、图片、实物、等教具来引发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第一生学习兴趣。如上《核舟记》一课,拿几颗随地可拾的桃核导入新课,像普通桃核这样的实物,给学生易于感受,激发了学生对古代艺术的赞叹,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草莓》一课时,放视频《摘草莓》让学生观赏,孩子们身临其境,一下子激发了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3 巧设悬念导入法

【篇三:优秀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优秀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风 筝》

涞水四中孙建英

一、教学内容分析:

《风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

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鲁

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它讲述的

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

的愧疚。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

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所以本文的

重点难点定为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二、学生学情分析:

《风筝》面对的是一群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0世纪九十年代的少男少女,在他们

认为亲情就是温柔的话语,是细心的呵护,是鼓励与支持,是牵挂与思念;再说,这

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所以受经历与知识

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矛盾与冲突展现亲情的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

度。另外,还考虑到刚进初中的学生对难学课文学习注意力容易分散,产生学习疲劳,

且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

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三、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

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因而我从三方面

拟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按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式地探讨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悟亲情的含义,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

操与美德;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2.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重点放在对精神虐杀一幕的理解以及多角度体验文章主旨上;将有创

意地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悲哀之情作为教学的难点。

3.课时安排及目标内容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思想的深邃,选材的精巧,结构的别致,加上语言

运用的高超艺术功力,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我在教学上安排两节课的时间,第一

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积累文中重点词语,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提出疑难问题;

第二课时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疑难问题和理解主旨。

课前准备:

学生:

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并制成

问题卡片。

从网上或图书馆查阅鲁迅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作品及风格,制成卡片,准备

交流。

预习课后练习一、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

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包括风筝的图片、歌曲。

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及疑难问题,以便引导学生多角

度理解课文。

问题情境的设计尽可能让每个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四、选择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及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料。

五、选择教学策略:

1、整体设计思想:依总-分-总的思路安排教学步骤。先整体感知课文,再探

究一个个局部性的疑难问题,最后进一步理解全文主旨。在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

力,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

解,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与作品对话、与学生对

话、与教师对话、与作者对话,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

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变一言堂为众言堂、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等等。

2、教学方法的确定:针对本篇课文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和组

合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激情引趣,朗读法感知文本,圈画法品味重要词句,创设问

题情境法来启迪思考;自主质疑、合作探究、讨论表演等多种训练手段渗透在课

堂教学中。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或方法:

首先,从质疑开始。这篇课文难点较多,正是探究性学习的理想教材。要让学生

预习时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先把问题统统提出来,再整理一下,有步骤地探究。

其次,引导学生联系语境探究疑难。有些句子之所以难懂,是因为跟常情不合,

但是联系语境便能解读。

最后,设置一个典型环节——合作表演。这篇课文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

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主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除了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还创设了一个与作品中与人物对话的活动。

4、本设计的特色或亮点:

1)新课的导入:如歌曲导入法,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2)问题情境的设计:要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出发,注意目的性、把握难易性、

力求新颖性、强调开放性、体现层次性,采用整体分解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局部作品

的思想情感,再在此基础上归纳主旨。

3)典型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进入文本,充分解读,或完成角色互换,直白内

心。如合作表演时,要创设一种生动活泼、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走入

情境,体验情感,采取学生与作者对话的表演方法,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

探索、交流、表达,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品。

1)播放歌曲:由歌曲《三月三》引入: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

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电脑课件展示,有声有形,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

美好感受的回忆。

2)互谈感受:前后左右自由互谈儿时放风筝或玩其它游戏的情景和感受。

3)引入正课:风筝或其它游戏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如果有人剥夺

你游戏的权利,你会有什么感受呢?今天我们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

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误解与冲突。那么,就先让我们走近文坛巨

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吧。(投影课题并出示目标:见

课件)

4)了解鲁迅及作品:课件展示鲁迅生平、作品;学生自由朗读,并对照卡片

做笔记。

(二)整体感知,朗读思考。

1)检查预习,订正字词。(见课件)

2)听读课文并感知(课件展示,课文配乐配图朗读。)

课件显示问题组: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可从的角度,也可从小兄弟的角度谈。) 学生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 (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再启发提问。)

[教师小结]:通过阅读,我们感悟到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

童的意义;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的惊

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我们要抓住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

想内容做准备。 (因是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

(三)自读课文,理清思路。

1)师生共读。(提问暗示:作者是如何根据的情感经历安排文章结构的?)

2)讨论明确:看风筝——忆风筝——议风筝。(板书)

(四)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1)学生与作品对话:在预习提问的前提下,看看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

出来,以四人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问题卡片,选共性和有代表

性问题质疑,准备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投影仪展示学生的问题

卡片。) 2)学生与学生对话: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

拨、补充。下节课每组选派一名中心发言人陈述本组讨论结果,不同意见或尚未解决

的难题可在老师的启发下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答案不必强求一致,学生可

保留自己的观点,尊重其独特理解与感受。)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网上搜索并阅读《风筝》赏析作品。

2)准备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品味语句。教师朗读指导(声音、语调、速度、感情),朗读时,可分读、齐读或重点读。对

课文主体内容再次整体感知,同时布置思考问题准备交流探究。 师生与作品对话:

1)师范读12自然段,生思考 [问题情境一]

1见到风筝为什么会产生惊异和悲哀的心情?(联系下文)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

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角度探究)

[讨论明确1]:故乡放风筝的季节是早春二月,而在北京,冬季尚未过去,就放风

筝,所以感到惊异;同时,我见到风筝,不由想起自己少年时虐杀小兄弟精神

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所以心头又不禁感到悲哀。

[讨论明确2]: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

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

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2)指名朗读课文(3—4) ,四人小组讨论下列[问题情境二]

1和小兄弟对待放风筝有什么不同的态度? [板书] “:嫌恶 小兄弟:

喜欢 2、从哪些神态、语言、行动可以看出小兄弟确实很喜欢放风筝?(在

课文中分别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出来),并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孩? ——天真、

活泼、聪明。

3、我为什么会认为爱放风筝就没出息呢,这种观点是与生俱来的吗?(学生各

抒己见) [讨论明确3]:从刚才同学们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是一个对

兄弟十分爱护并且严格要求的兄长,同时也是一个受旧思想、旧观念影响和毒害的人。

3)自由朗读第5—11段。思考[问题情境三]

1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这件事做错了吗?我在什么时候知道自己做错了? 答案在第几段?(划出并自读之。)

2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

具是儿童的天使。作者为什么说不幸?(自主探究,各抒己见。)

[教师小结]:联系惩罚一词,就比较清楚了,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

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了,对旧来说,

良心遭受了谴责,可谓不幸

3、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如何理解精神的

虐杀

(明确后在书上划出,这是本文重点,可让学生自由感悟。)

[教师小结]: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不准儿童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的天性。一个纯洁无邪

的孩子,他的正常天性,他的合理的愿望,只是因为有悖于大人们的信条,就不

能发展,就得不到实现,甚至要为此付出代价,这使人痛切地感受到其中包含着某种

具有悲剧意味的东西。被糟践的虽然只是一只风筝,可是同时受到伤害的却是一颗本

来应该受到爱抚的稚嫩的心。作者称之为精神的虐杀,是非常深刻的。

4、作者为什么总想补过?兄弟已全然忘却,为什么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

呢?

(提示学生结合语境思考与讨论。)

[教师小结]:作者的为人严肃认真,富有自省精神。因为始终没能得到弟弟的宽

恕,设想的补过的方法均行不通,作者感到很沉重。更因为自己对弟弟精神虐杀

式的管束,而弟弟却毫无抗争,逆来顺受,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作者感叹被虐

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在他看来,这正是虐杀者之所以能够肆意虐杀的原因,所以

令人悲哀沉重。

4[问题情境四]:末段的语句如何理解?(集体朗读)

(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在学生讨论时可以适当提示背景资料。)

[讨论明确]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

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

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出乎意料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

而不得。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

能摆脱悲哀。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

悲凉。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

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

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

(二)体验反思,合作表演。

学生与作者对话:

1)假如你处在作者这个位置,你会如何做?找同桌同学表演,分别扮演

和小兄弟。

2)想象虚拟空间,穿越历史,通过与文中人物对话,加深主题的理解。

(三)深入理解,感悟主旨。

师生与作者对话:

纳出本文的主旨。(提示:在整体感知与局部探究的基础上,对主题进行多角度、有

创意的理解。)

2)让学生自主品析、研讨主旨,自己去发现并分析鉴赏,老师当好穿插引导的中

介,并站

在学生的角度参与活动。对他们的见解,合理的予以肯定,精彩有创意的予以表

扬。

3)主题讨论提示:

1、可以从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来谈;

2、可以从鲁迅先生表现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来谈;

3、可以从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意义这一角度来谈;

4、可以从对放风筝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来谈。

4)主题探究提示:

1、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出对小兄弟浓

烈的兄长之爱,歌颂了兄弟情深。

2、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了鲁迅先生严于自我

解剖的精神。

3、通过回忆幼时粗暴地禁止小兄弟放风筝,到了中年时补过已晚的事实,说明

我们应注重游戏对于儿童的重要作用,并批判了落后的儿童教育思想。

4、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补过兄弟二人不同的表现,说明人

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不干出违情背理、愚昧落后的行

为,而对自己的正当的权利也应该去捍卫。

(四)课堂总结,提出希望。

教师与学生对话:

1)文章中心的两个要点:

忏悔:我对弟弟的精神的虐杀”——自我谴责。说明对弟弟的自省。(板

书)

悲哀:弟弟自甘受辱、受辱而不知、全然忘却。也说明 弟弟和的亲情。(板

书)

2)教师总结:《风筝》不仅是表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

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

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

挚、美好,思想更丰富、深刻。

(五)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659bdec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f2.html

《初中语文教案导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